close
快樂頌 Copying Beethoven

影片年份:2006
出 品 國:USA / Germany
出 品:MGM Distribution Company
發 行 商:福斯電影
語 言:English
色 彩:Color
音 效:Dolby Digital
出 品 國:USA / Germany
出 品:MGM Distribution Company
發 行 商:福斯電影
語 言:English
色 彩:Color
音 效:Dolby Digital
導演: | 安格妮茲卡賀蘭 |
編劇: | 史蒂芬瑞佛 Christopher Wilkinson (Ⅰ) |
演員: | 黛安克魯格 Ralph Riach Matyelok Gibbs 艾德哈里斯 |
劇情概要
1824年,樂聖貝多芬正在趕工完成新作。這些年來,他孤家寡人,飽受感情創傷,耳疾折磨,距離上次創作出受眾人激賞的作品已有年月。
在作品完成的最後階段,貝多芬的御用抄譜員不幸病入膏盲,缺少深通樂理的抄譜員,演奏時樂團勢將無譜可奏。
安娜是音樂學院推薦的女抄譜員,胸懷大志,希望藉由這次機會讓貝多芬品評她的創作。
脾性狂躁的貝多芬起初懷疑女子能否有才擔此大任,在隨後的相處中,他不只慢慢依賴安娜的幫助,還對安娜產生好感,
到最後,安娜成為貝多芬生命中不可忽視的存在,開啟了他心底的那扇門窗。
觀後感
在快樂頌(德語為Ode an die Freude)電影中表現許多貝多芬的特性與性格,
演員艾德·哈里斯把貝多芬一角演得像似真得接觸過貝多芬本人一樣,可想而知演員要下多少的功夫,才能有這樣的成果,
想要真正認識貝多芬或是還不了解貝多芬的人,都可以從片中深深了解背景與歷史,值得欣賞一看再看的電影。
片中的所唱的歌詞是1785年由德國詩人席勒所寫的詩歌,貝多芬為之譜曲,
現今歐洲聯盟盟歌、歐洲委員會會歌。
不合史實的部分
- 電影背景設定在1824年貝多芬創作《第九交響曲》期間,影片中貝多芬為耳疾所苦,但是只要說話大聲一點他就聽得見。實際上貝多芬早在1817年就完全失去聽力,創作《第九交響曲》時他已經全聾。
- 影片裡貝多芬曾提及《月光奏鳴曲》,實際上貝多芬的第十四號鋼琴奏鳴曲直到他過逝多年以後才定名《月光奏鳴曲》。
- 在影片裡,貝多芬堅持親自上場指揮《第九交響曲》的首演,實際上當時貝多芬已經全聾,所以他只是現身指揮台,不實際指揮,皇家劇場經理約瑟夫·宋萊特納(Joseph Ferdinand von Sonnleithner)這麼形容:「貝多芬本人站在樂隊前面,但實際上樂隊全看烏姆勞夫(Michael Umlauf)指揮,烏姆勞夫打拍子,休帕契赫則為首席小提琴手。」,貝多芬的最後一次實際演出是1811年的第五號鋼琴協奏曲《皇帝》。
- 抄譜員一共有兩位,並且清一色都是男性。抄譜員一旦錯抄曲譜,就會被貝多芬嚴詞責罵。編劇史蒂芬·瑞凡(Stephen J. Rivele)指出安娜一角是這兩位為貝多芬長期抄寫曲譜的奧地利音樂學生的綜合體。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